(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济南, 250100)
2004年10月21日-23日,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以“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为题在山东章丘市召开了学术年会。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国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社科联等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着“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的主题,就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意义、邓小平理论与执政党建设、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现将此次学术研讨会中探讨的主要问题及观点作一介绍。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中发展观。与会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观,是邓小平同志在准确把握国内局势和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谋求中国的发展。但从50年代末开始,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直至造成“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的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同时,在国际局势的判断上,指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因此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国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的稳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华东师范大学姜琦教授认为,邓小平提出的“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立在对两个前提条件的正确判断之上的:一是对国际战争与和平形势;二是国内阶级矛盾的形势。
关于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山东大学张乐岭教授认为可用如下这段话来概括:“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创造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张乐岭教授认为,邓小平不仅从全球化视角人是中国发展问题,而且以全球性思维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思考中国的发展战略,“三步走” 战略就是在同世界经济和世界各国的比较、对照中确立的。
当今世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一定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认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不仅是第一次飞跃的完成者,也是第二次飞跃的奠基者,邓小平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为其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第一,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意义。与会代表认为,要科学地评价邓小平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意义,首先要客观地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邓小平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肖枫教授认为,邓小平在危机之中挽救了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因此邓小平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北京大学易杰雄教授认为,正是小平同志的认识和思想路线的变化造成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大学林蕴辉教授认为,当代社会主义是与原有的社会主义比较而言,中国由传统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闯过“三关”:第一关是社会主义是一元模式还是多元模式;第二关是消灭了剥削,消灭了私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可以发展;第三关是能否发展市场经济。这三关中的核心问题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邓小平这位重量级人物是分不开的。山东师范大学李爱华教授指出,邓小平正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这艘濒临搁浅的巨轮施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道。
邓小平同志在当代社会主义史上的地位,是同他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这一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山东省社科联包心鉴研究员认为,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开辟未来的独特地位,对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具有关系全局和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中共中央党校赵曜教授指出,邓小平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紧紧围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它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可循;二是正确的解决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党际关系、国际关系,邓小平总结经验,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和原则;三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三,关于邓小平理论与执政党建设。为了解决在新形势下党执政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该《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在中国,加强执政党建设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邓小平曾经反复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包心鉴教授认为,邓小平从制度层面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的思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执政党党内的制度;二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邓小平关于这两方面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天津师范大学余金成教授认为,政党执政意味着政党通过控制国家机器对社会行使管理权,其执政能力主要表现在管理效能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山东大学王绍兴教授认为,为民主而战是政党的总品质和总职责,是政党职能的总性质和总要求;民主是政党职能的内核与原点。
四,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教训。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些国家在剧变中陆续退出了社会主义的政治舞台,社会主义的阵营不断缩小。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们针对苏东国家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交流。中共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主要从苏联的法制建设方面谈了苏联的教训,她认为苏联的一个教训就是不重视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在:苏联领导人法律意识淡漠;有法不依,法律形同虚设;苏联法律治民不治官。山东大学赵明义教授认为,在我们长期的理论工作中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对我们所反对的人和否定的人都一切对着干,对我们信仰的人和当领导的人都一切顺着干,这种一切对着干和一切顺着干的思维方式使社会主义国家吃了大亏。天津师范大学余金成教授指出,执政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大敌,它形成的强烈反讽作用使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诺言成为笑柄,这是葬送苏东社会主义的真正原因。针对与会代表比较关心的俄罗斯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中央编译局李兴耕研究员向会议介绍了俄罗斯共产党的组织涣散,内部争吵不断,人民支持率下降,意识形态混乱,活动经费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