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资料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资料 >> 学术动态 >> 正文

经济增长区域差异中的人力资源因素  

作者:admin 来源: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2-09

(1990年)

省、市、自治区 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 人均国民收入(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 <15? 88 789(广西)-4616(上海)

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福建

湖北、湖南、新疆

江苏、浙江、山东

江西、河南、四川 15 88 2000

陕西? 871(河南)-1743(浙江)

安徽、云南、贵州

西藏、甘肃、青海 >20 00 642(贵州)-1102(宁夏)

宁夏?

甘肃 27 93 927

全国 15 88 127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

表1中未列出各省、市、自治区中两项指标的具体数字,只是说明了这两项指标的范围。实际上,在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个省、市、自治区中,属于西部区域的只有内蒙古、广西和新疆,其中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7个;而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省、市、自治区中,其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全国水平的则多达11个,这11个省、区,全部在中、西部,其中西部的省区有8个。

?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变化的分析将提供更为明确的结论。

?表2:各区域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化

年 份 1982 1990

在业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年)1990年比1982年增加

全国 5?5 6?3 0?8

10个省、市、自治区6?0 7?4 1?4

东部〖〗5?8〖〗6?6〖〗0?8〖BH〗

中部〖〗5?6〖〗6?3〖〗0?7〖BH〗

西部〖〗5?1〖〗5?7〖〗0?6[HT]〖BHDG1*2〗

[HT5”]在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1990年比1992年减少〖BHDWG1*2〗

全国〖〗27?03〖〗20?62〖〗7?42〖BH〗

10个省、市、自治区〖〗23?15〖〗15?84〖〗7?31〖BH〗

东部〖〗25?90〖〗18?16〖〗7?74〖BH〗

中部〖〗27?40〖〗19?80〖〗7?60〖BH〗

西部〖〗31?68〖〗24?83〖〗6?85[HT]〖BHDG1*2〗

〖HT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1990年比1982年增加[HT]〖BHDWG1*2〗

〖HT5”〗全国〖〗515〖〗1559〖〗1044〖BH〗

10个省、市、自治区〖〗753〖〗2195〖〗1443〖BH〗

东部〖〗698〖〗2084〖〗1386〖BH〗

中部〖〗452〖〗1270〖〗818〖BH〗

西部〖〗371〖〗1085〖〗713〖HT〗〖BG)F〗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1991年版。

? 表2表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的情况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已由原先的不到小学毕业水平提高到初中一年级水平。但是,相比之下,西部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比较缓慢,并且与上述的10个省、市、自治区和东部的差距明显拉大,即由原来的09年、07年拉大为17年、09年,其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仍低于小学毕业水平。同时,西部在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下降的幅度也小于全国和其他区域。大体而言,1990年西部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仅相当于1982年东部的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还略高于10个省、市、自治区1982年的水平。这也就是说,西部1990年人力资源的素质状况,比东部大约落后8-10年,这就不难解释表2中所反映出的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的幅度之所以低于其他区域特别是东部的原因。

? 我国正处在推进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以科技、人才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年代,人力资源的质量构成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恰恰在这一方面,西部区域却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从在业人口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来看,全国为37.12%,10个省、市、自治区为46.67%,东部区域为40.68%,中部区域为38.25%,西部区域为31.03%。这就说明,西部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低的状况十分严峻。虽然西部区域比之于发达区域,拥有后者难以匹敌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但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源却严重短缺,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重的约束和障碍。西部不发达区域与东部发达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高达1000元以上,正说明人力资源约束是导致不发达区域陷于“富饶的贫困”怪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西部区域与东部发达区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差距,即人力资源的差距和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而前者正是后者的一个重要成因[2](p40)。

? 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巨大差异,是由区域的人力资源存量不同造成的,存量不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是人力资源积累方式的原因。

?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归纳起来,人力资源的形成途径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投入;二是生产过程中的培训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三是人力资源自身在研发部门的配置以及社会对研究部门的投入水平[3](p73)。人力资源积累方式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我国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低,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教育经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平均比例为36%,高收入国家为57%,低收入国家为26%,而我国仅为25%。虽然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表现为区域不均衡性。我国目前的教育投资体制是教育经费“层层包干”、“层层下放”,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拨款分别来自中央和地方。基础教育经费的投资却以地方政府为主。这样,区域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 2我国区域教育的专业结构未能与区域产业结构相互协调。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都十分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从国家全局出发考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并没有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最终造成“孔雀东南飞”,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没有很好地促进西部的人力资源积累。

? 其次是影响人力资源生产效率方面的原因。

? 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在其它社会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积累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社会经济增长的动态角度分析,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未必就一定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人力资源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需要其它条件的配合。这些条件包括:

? 1教育投资的结构分布。教育投资的结构分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的专业结构,二是教育投资的层次结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分工的知识积累对人力资源积累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人力资源积累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就会相互强化,不仅有利于“边干边学”的人力资源积累,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相互适应,则教育投入的一部分会成为人力资源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影响教育投入效用的发挥,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增值效应,对初等教育而言,4年为一临界点,当平均教育年限达到这个水平时,经济增长率会出现突变性飞跃。不同区域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产出弹性是不同的,教育投入在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也影响教育的经济产出效果[4](P17)。目前我国教育的投资结构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远远低于初等、中等教育。二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比重过低,这种教育投资结构对促进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 2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其使用效率的高低与制度变量紧密相关。这些制度变量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公平的市场机会;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文化环境等。目前,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区域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等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需要。

? 3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社会福利的整体增加,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公平的人力资源分配对于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影响教育不公平分配的原因有贫富差距及经济增长水平、公共投资的不合理运用、性别歧视、社会排斥等,中、西部的基础教育机会明显低于发达的东部。中、西部基础教育的落后又使其域内人力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东、中、西部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分布必然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 4教育的区域分布以及结构。人力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分布对于实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分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层次的人力资源存量和投资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分布;二是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存量有不同的层次和结构。人力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格局。根据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尽管1981-1995年造成中国区域不平衡增长的第一位的原因是不同区域投资的增长率不同,其次才是技术进步,但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将劳动过程分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来看,“资本”自身其实是一种将三者结合起来的“制度”因素。目前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度量未能完全反映人力资源的真实贡献,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是人力资源的区域协调分布。

三、人力资源区域配置的市场化选择

? 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就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1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没有真正到位。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制下,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主体应有自由出入市场的权力。就我国目前人力资源供给方来看,随着近年来毕业生分配政策的调整,除了为保证国家重点部门、重点单位的需要以及保证中小学师资和农、林、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外,其余大、中专毕业生都采取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政策。但是,其他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较差,科研人员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这必然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主体不到位,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再从人力资源需求方来看,目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方大多为三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而作为人力资源需求大户的国有企业则尚未取得完全的用人自主权,对于企业内部富余人员也无权随意辞退。虽然国有企业改制以来,用工自主权有所加强,且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但仍要受到各种制约,使得国有企事业单位没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人才需求的主体。因为供、求双方主体都没有真正到位,导致人力资源流动性差,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不利、供求不旺、人才配置不合理,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人才积压、浪费严重。

? 2人力资源市场地域分割、条块分割严重。

? 目前中国各大、中城市都相应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但由于存在地域性、部门性的各种限制,各人力资源市场各自为政,地域分割、条块分割严重。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构成的省、市、县层次的区域性市场,不同的区域市场之间信息互不沟通,人力资源在各市场之间的流通渠道不畅。加之各个区域尤其是大城市人才交流市场招聘人才总附加一条具有本市户口的要求,这样就将人力资源的流动局限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不能实现跨地区、跨区域的交流。另外,从各大区域市场发育情况来看,东南沿海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发育较好,为本地区引进了大量所需人才,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则发育较迟缓,手段也较落后。人力资源市场也往往只是在大、中专毕业生求职高峰时较为活跃,且由于受西部需求主体没有真正到位的影响,通过市场为西部引进的人才数量很有限。许多西部高校毕业的学生纷纷到东南沿海寻找就业岗位,造成西部人才的大量流失。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分割状态还表现在: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城乡分离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城市内部二元体制结构基础上的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并行的就业机制。这种分离的人力资源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价格,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条块分割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使得供求信息无法沟通和充分表达,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成本,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3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 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较为复杂,从人力资源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来看,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存在着求大于供的矛盾,尤其在西部地区更是如此。而一般劳动力的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这一供需矛盾是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自然增长较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以及城市国有部门的大量富余人员下岗而引起的。从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上来看,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近年来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职位中,计算机软件开发、翻译、外经贸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较大,排在用人单位需招聘专业的前列;而求职者应聘职位排在前列的则是会计、文秘和工程技术人员。需方与供方呈现较大反差,供求比例严重失衡,结果造成求职者找工作难,而招聘者找人难的局面,以至一方面高学历者失业现象呈不断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因人才不足而缺乏创新动力,经济效益低下。从人力资源的需求取向来看,也存在着矛盾。人力资源最短缺的是集体、私营和个体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保障、安全、风险小、工作轻松,而三资企业则有高收入和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人力资源所有者最希望去的则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可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与完善中国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1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主体化。

? 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是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前提,为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供给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供给主体个人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承认人力资源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改变人力资源归国家或部门、单位所有的局面,使其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对妨碍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的传统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2 改革人力资源需求机制,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主体法人化。

? 集体、合资、私营企业等需求主体的法人化地位已经确立,它们有独立选择和使用人力资源的权力,而国有企事业单位则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对人力资源选择的权力有限。因此,改革人力资源需求机制,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主体的法人化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言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和要求,弱化或取消主管部门对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干预,赋予企业选人、用人和辞退的权力。

3减少人力资源供需矛盾,避免人力资源闲置浪费。

? 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供求信息的充分传递。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充分传递是人力资源实现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条件,而供求信息的充分传递则依赖于减少人力资源市场的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供求主体到位后是否能实现充分交流,还取决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衔接机制的建立。为此,应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人力资源市场格局,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网络,实现地区之间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减少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结构上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管廷莲:《人力资源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周述实:《人力资源东西部的比较》,载《科学·经济·社会》1996年第1期。

[3]赵丛敏:《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初步研究》,载《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责任编辑:王建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75471 传真:86-531-88375471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