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人才资源的竞争。我国的人才资源状况无论是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吸引与配置人才的机制上都不容乐观。因此,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的改革提高人才的数量与能力,通过改革不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就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简介】张志慧,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文章编号】 1001-5574(2004)02-0059-04
当代世界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际竞争力的大小与人才资源的状况直接相关。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对国际人才的争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举世无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处于竞争力最强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它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1995年3月美国白宫发表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宣称,美国在包括通信、计算机、空间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27个关键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p16)。而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长足发展则又得益于它对本国人才资源和国际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1)对国际人才资源的吸引和利用。20世纪中叶,一些非常杰出的世界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纷纷移居美国,为美国的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成千上万留学美国的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也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仅1994年统计,当年美国共授博士学位41011名,其中非美国公民占获得博士学位的32%[1](p201)。(2)对本国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美国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1967-1993年,美国高等院校学士总数翻了一翻还多,增长最快的是2年制的文科学院和技术学院,这些学院入学学生的年增长率达到6%。这种状况使得美国24岁人口中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1%(1992年统计),远远高于欧洲(10%-20%)和日本(23%)。同时,美国公民中有博士学位的人口比重(29岁人口)达到千分之四[1](p307)。(3)注重科研人才高地建设和开发。美国的硅谷、斯坦福研究园、北卡三角研究园等已成为美国集聚科技人才资源、提高人才资源效能和竞争力及世界研发中心的基地。(4)注重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美国对人才资源配置比较重视,其运行机制比较成熟且卓有成效。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靠法律手段对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进行调节和规范。美国的人才猎头组织在美国高级人才资源配置和国际人才资源市场竞争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人才猎头业务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其猎头份额占全世界的60%左右,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仅居世界前6位的人才猎头公司,其年营业额高达20亿美元[1](p201)。
历史经验证明,成功的经济追赶一般以人才资源积累追赶为先导。一般而言,在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20%水平时,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先行国的40%以上的水平;到人均GDP达到先行国40%水平阶段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都在先行国70%左右;人均GDP达到先行国80%水平阶段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很接近先行国的水平[2]。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及韩国对西欧的追赶,都印证了这一规律。
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的人才资源状
1? 地域上的东多西少。全国人才状况的地域分布,从人才数量的绝对值分析,山东、广东、江苏、河南、湖北依次列全国前5位,其人才数量依次为619.7万人、586.8万人、498.3万人、471.1万人和464.9万人,其占全国人才总量的比重,山东为7.45%,广东为7.05%,江苏为5.99%,河南为5.65%,湖北为5.99%。而宁夏、青海和西藏人才总量占全国人才总量比重只占0.45%、0.37%和0.10%。
2?密度上的城市高农村低。全国不同省份的人才密度分析,排前5位的是北京、上海
、天津、新疆、辽宁,其人才占本辖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4?8%、18?39%、17.90%、10.58%和10.36%。全国人才状况的地域分布,无论就其人才密度或人才数量分布,除去几个特殊省份(贵州、西藏分别占4.90%和3.64%)外,各省份的分布基本是比较均衡的,平均都在7%左右。但是这种均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
3人才的性别比偏离度较大。全国31个省份平均人才性别比达130.32,远远高出总人口性别比106.74%。其中海南、江西、西藏、安徽、贵州几个省份,人才性别比最高,排全国3个省份前5位,依次为161.84、161.22、158.52、157.19、151.99,表明这几个省份才发展存在女性人才发展相对不足的现象。人才性别比偏离度较低、比较接近总人口性别比的几个省份是:新疆(109.12)、北京(109.99)、天津(110.26)。
4?人才的质量水平偏低。在全国总体人才中,本科及以上人才比重不足20%,而中专水平的人才比重在全国总体人才中近乎占1/2。就全国人才质量水平最高的京、津、沪三个直辖市,本科及以上的人才比重亦不足40%,其中北京为38.84%,天津为22.60%,上海为29.62%。若进一步考察人才质量水平较低的省份,其人才质量低弱的状况更加触目惊心,如西藏、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本科及以上人才在整体人才的比重仅为12.26%、11.62%、13.89%、13.69%和15.81%,半数以上为中专水平的人才。这种人才质量结构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人才群体的竞争力、创新力都不可能很强。
? 5? 人才的行业与产业分布不平衡。全国16大类行业中,吸纳人才最多的前3位部门分别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制造业”和“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人才比重分别为22.43%、17.33%和15.87%;吸纳人才最少的是“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和“房地产业”,人才比重分别为0.59%和1.08%。这种人才分布状况表明现阶段我国一些行业部门人才短缺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人才的产业分布不合理。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全国大专及以上人才只有59万人;第二产业大专及以上人才688?6万人;虽然第三产业大专及以上人才2371万人,拥有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
此外,人才的所有制间的分布也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
总之,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是人才短缺严重,二是结构配置失衡。这种状况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人才开发的理念在不断深化,已经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认识到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视为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认识到人才资源配置应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在2003年8月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中央主管人才工作的曾庆红同志明确提出,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根据人才配置市场化、国际化的新特点,相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和使用人才,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
对认识深化的另一显著表现是,人才概念的外延扩大了。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同时提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人人都能成才”。这一新的人才观,打破了以往几十年只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才算人才的传统观念。
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党和政府提出人才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党和政府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重要战略机遇,党和政府又进一步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
十六大以来,我国人才资源开发有了全局规划和阶段性实施的战略意识及战略行动。2002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纲要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并提出扩大人才队伍总量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8350万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0万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6.3%左右;同时还提出要重点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2003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人才工作,并对这一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紧迫任务、重点目标、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等做出明确决定。2003年6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立。2003年12月,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也是党和国家首次就人才工作专门做出的决定。这次会议将使中国人才资源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才资源开发体制的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一,人才管理和培养由封闭半封闭转向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人才的“单位部门所有”和“身份”限制被打破,人才具有了自我开发、自主择业、作为社会人自主选择劳动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权利。这种“转向”,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得到明确的表述,即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同时“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其二,人才管理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向“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表现为在人才配置、人才评价等诸多方面,不再由人事部门一锤定音,而是逐步转向由市场和社会决定,如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三,人才资源开发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留学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等,对每一类人才队伍建设都提出明确的开发原则和具体指导意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开始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化管理和开发的新阶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人才与通过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关于人才问题的各方面的新发展,已经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政策和体制环境,我们有理由期望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1]朱斌等主编:《美国科学与技术》,专利出版社1999年版。
[2]胡鞍钢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源开发”,《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
(责任编辑:王建民)